此时正值西藏旅游的旺季,蔚蓝的天空、苍郁的山林,澄澈的山水和厚重的藏民族风情,美景如画的亚东县庞达村迎来不少游客。在村内大棚里,种植的上海青、西红柿、青椒等经济作物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文创工作室里,一位位村民化身“手艺人”,用巧手和匠思制作着各式各样的有文化底蕴、有特色的产品……产业蓬勃发展的庞达村正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资料图】
庞达村是上海对口援建的边境小康示范村,在上海援藏的大力支持下,99户近452名群众从海拔4630米的乡村搬迁至海拔2000米左右的藏式小康村,在此开启了新的生活。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来自普陀区选派的援藏干部、第十批援藏亚东联络小组坚持“文旅先导、三产融合、乡村振兴、智慧赋能”的发展思路,协助当地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民宿旅游、手工文创等特色产业项目,助力兴边富民,强边固边。
庞达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旅游大巴驶进原始森林
亚东县位于西藏南部,东临不丹,西挨印度,是中国著名的边陲重镇之一,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如多情湖、曲美雄谷抗英遗址、卓木拉日雪山、帕里草原、康布温泉、东嘎寺等,有“西藏小江南”的称号。而庞达村更是拥有广袤的原始森林,是天然氧吧、康养胜地。但是受限于产业配套、资源宣发、服务能级不足,让一大批对这片“秘境圣地”兴趣浓厚的旅行者和消费者无法涉足。
如何用好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当地村民增收?援藏亚东联络小组深入调研,挖掘整合旅游资源,资助人力物力财力,同时配备软件硬件设施,牵手当地的旅游合作社,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亚东小组多方协助,得到了多个部门的支持,由上海援藏资金采购的4辆旅游景观大巴组织游客免费前往庞达村进行旅游参观,络绎不绝的游客让边境小康村变得热闹起来。
今年“五一”期间,亚东县全面启动庞达村旅游观光新项目,免费为游客提供景区旅游观光专车服务,为当地商业发展引流。巴加布在庞达村经营一家藏餐馆,随着游客增多,他经营藏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好,他高兴地表示:“现在藏餐馆每天能有700到800元的收入,未来日子一定越过越红火。”
旅游产业的兴起,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就地吸纳就业的能力,村民们开起了民宿、餐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致富,看得见的岗位就有观光车司机、保洁、消防、排险、救援、导游等等。亚东县文旅局局长史飞腾表示,今年“五一”以来导入大批游客,让更多群众吃上了“旅游饭”,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又一增收渠道。
农牧民手工编织(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文创项目挖掘增收道路
亚东县公务员、西藏青年艺术家索喃次仁出生于西藏日喀则市,西藏大学艺术系唐卡专业毕业的他在闲暇时,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发展中的亚东,今年1月,其个人在沪首次个展“虹光”还在普陀区M50举办。如今,他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庞达村的工作室,帮助搬迁群众培训文创技能。
在援藏干部眼中,索喃次仁的艺术专长也可以赋能乡村振兴。援藏亚东联络小组询问他能否教授文创技艺,通过手工编织、绘画艺术创作帮助庞达村群众增收,双方一拍即合。“能利用专业所学,将广大农牧民蕴藏的能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切实推动民族特色文化向特色文旅商品转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索喃次仁感慨道,亚东县它不仅见证了西藏近代变迁,也完整保存着传统文化精粹、庞达村广袤的原始森林和自然风光,容易激发创作灵感和激情。
今年3月25日,索喃次仁文创工作室正式在庞达村筹备启动,首批培训班吸引了56位村民报名,以女性为主,涵盖20至60岁各年龄段。培训期间,索喃次仁重点培训民族刺绣、手工绘画、手工编织等实用创新技术,作品兼具爱国主义、守边戍边、绿色环保、乡村文明等元素。索喃次仁介绍道:“我们所采用的原材料石头、木头均为巡边路上就地取材,再运用传统唐卡、壁画等技艺进行绘画创作,其中编织则以本地手工羊绒布为面,彩色羊毛线为语言进行创作,每个产品都是限量版,没有一个复制品。”截至6月30日,手工文创产品销售手工文创产品12.3万元,45名搬迁群众人均增收2733元,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纷纷提出定制需求。
为了帮工作室拓宽销售渠道,援藏亚东联络小组一方面协助引进醍醐等文化公司,对工作室及文创产品进行包装定位,另一方面还通过上海“五五购物节”进行推介展销。目前合作社即将迎来第一次分红。索喃次仁说,他计划从学员中遴选一些有创作潜力的人深度培养,在即将挂牌的庞达小康村手工坊、艺术家驻访空间中,增强作品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不断在文创产业发展中带动村民增收。
木耳培育(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合作模式让种植带来更多红利
援藏亚东联络小组结合庞达村特点,积极推进绿色乡村生态文明实践项目,协助村里成立高原无公害蔬菜菌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做实产业配套,投入资金建设了蔬菜大棚。经测算,去年8月以来,庞达村已累计为村民分红65万元,为当地群众带去了绿色产业的红利。
庞达村书记拉巴平措介绍,庞达高原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邀请蔬菜种植能手教授群众技术,种植了萝卜、西葫芦、上海青、西红柿、南瓜等20种蔬菜品种,不仅在下司马镇前街开设庞达蔬菜店,同时给中学、下亚东乡小学等机构定点送菜,保证了销售渠道。
“村口的蔬菜合作社,我家拿到3000多元分红。加上其他增收渠道,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三年前,村民白珍家住进上海援建的二层藏式小楼,适宜的气候条件还改善了困扰她多年的气管炎。如今随着旅游产业的推进,白珍家还把二楼改造成了民宿客栈。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通过种植蔬菜大棚,让更多人接触现代农业产业,形成现代观念,实现长远致富。”普陀区援藏干部,亚东县发改委副主任陈建伟说,搬迁前,村民们主要依靠牛羊的收入补贴家用,男同胞们则外出务工谋求生计,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增收,“回村上班”的人越来越多。
陈建伟还欣喜地透露一个消息,在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市驻藏办及亚东联络小组的共同牵线搭桥下,西藏亚东庞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已正式落户庞达村,这也是首家在小康村注册的企业。这家企业将协调统筹协会资源,与庞达村索喃次仁文创工作室、射箭馆等文创设施联动合作,助推庞达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